- 《题稚川山水》原文及翻译赏析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题稚川山水》原文及翻译赏析
《题稚川山水》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宦游途中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题咏山水的诗,归趣并不在山水,在抒发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下面是《题稚川山水》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参考!
题稚川山水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注释
松下茅亭:放眼亭外。
凉:传达了给人以舒畅之感汀沙:指靠近水边的沙洲。
云树:高大的树木.
苍苍:深青色,幽暗。
思:指的是思乡的感情。
古诗简介
《题稚川山水》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题咏山水的诗抒发了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
翻译
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白沙覆盖的汀洲和远处的繁茂树林融入了暮色,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
路上的行人兴起了无限的思乡之情,此处的青山绿水也仿佛是自己的故乡了。
赏析
山水诗向来多是对自然美的歌咏,但也有一些题咏山水的篇什,归趣并不在山水,而别有寄意。此诗即是一例。
这首题咏稚川山水的小诗,写得风光如画,感情充沛。稚川,所在不详。从诗中描绘的境界看,像是江南山水之乡。戴叔伦曾先后在新城(今浙江富阳)、东阳(今浙江东阳)当过县令,诗中所咏山水,或在两地中某一处。
前两句即景描写,由近及远。“松下茅亭五月凉”,松下茅亭是诗人观赏稚川山水的立足点和题咏之处。时值仲夏,天气已开始有些暖热,而苍松覆盖下的茅亭却依然凉意袭人,为览眺这一带的山水提供了一个宜人的场所。从下文“行人”之语推测,诗人大概是行旅路经此地,在茅亭歇脚。这就更给这次览眺增添一份不期而遇的欣喜。
次句“汀沙云树晚苍苍”,是茅亭眺望所见的中景和远景。近处有江流,对岸有白沙覆盖的汀洲,再远一点,便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时近傍晚,汀沙云树渐渐融入暮霭,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的色调。这两句以茅亭为中心,勾勒出一幅有山有水,有风景有人物(诗人自己就在画中)的稚川山水画。“晚”字暗引出下文的乡思,笔法浑然无迹。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秋风思”用西晋张翰见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蓴羹、鲈鱼脍,遂命驾归江东的典故,借指乡思,与上文“五月”实写的季节并不矛盾。两句是说,自己这个奔驰道途的客子本就怀有无限乡思,现在突然发现隔河相望的青山竟有些像故乡那座朝夕相伴的青山。更牵起无限乡思。戴叔伦是润州金坛人,其地有山有水。江南山水有共同特点,在客处旅途乡思无限的情况下,忽见“隔水青山似故乡”,恰似他乡遇故知,其不期而遇的欢喜和亲切感,自不待言。而深究其里,所谓“似”,也只是差似而已。正因为怀着“无限秋风思”,遂不觉移情于景,感到对岸青山似曾相识,而觉其“似故乡”了。而一旦发现“隔水青山似故乡”之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增强了对故乡的思念。总之,末句所抒写的虽只是瞬间的感觉和联想,却既有似曾相识的神往,又含不期而遇的欣喜,甚至还有虽“似故乡”而终非故土的喟叹。感情内涵相当复杂。
如果说,前两句堪称“诗中有画”,那么后两句却是画笔所不能到的诗的意境。画面上可以出现行人遥望隔水青山的形象,但却画不出行人心中的“无限秋风思”,更无法画出怀着无限乡思的行人面对隔水青山时所引起的联想和复杂微妙的思绪。
山水画之所以不能代替山水诗,就在于它缺乏抒情的直接性。这首题咏山水的诗之所以成为诗而非画,正在于三、四句融铸了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其妙处不在于它写出一种较为普遍的思想感情,而在于它写出了这种思想感情独特的发生过程,从而传达出一种特殊的生活况味,耐人含咏。
创作背景
诗歌具体写于何年尚待考证,从内容看,在仲夏暑热的“五月”,诗人宦游途中经日跋涉,向晚来到稚川,憩息于松下茅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句解读
松下茅亭五月凉:“松下茅亭” 点明了诗人观赏稚川山水的立足点,也是题咏之处。时值五月,本已有些许暑热,但在苍松覆盖下的茅亭中,却凉爽宜人,为诗人欣赏周边山水提供了舒适的场所。从后文 “行人” 的表述推测,诗人应是行旅途中路过此地,在此歇脚,这更增添了此次览景的意外之喜。
汀沙云树晚苍苍:此句是诗人从茅亭眺望所见的中景与远景。近处有江流,对岸是白沙覆盖的汀洲,再远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林。随着傍晚临近,汀沙与云树逐渐融入暮霭,呈现出苍苍茫茫的色调。这两句以茅亭为中心,勾勒出一幅包含山水、风景与人物(诗人自身)的稚川山水画,其中 “晚” 字为后文引出乡思埋下伏笔,笔法自然,不着痕迹。
行人无限秋风思:“秋风思” 运用了西晋张翰见秋风起,思念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于是辞官归江东的典故,此处借指诗人的乡思。尽管此时实际季节是五月,但诗人客居旅途,本就心怀无限乡思。
隔水青山似故乡:诗人突然发现,隔河相望的青山竟与故乡那座朝夕相伴的青山有几分相似,这一发现瞬间勾起了他更为浓烈的思乡之情。戴叔伦是润州金坛人,当地多山水,江南山水有相似之处。在客居他乡、思乡情切之时,见到 “隔水青山似故乡”,那种不期而遇的欢喜与亲切感油然而生。但深入探究,所谓 “似” 也只是有些相像而已,正是因为诗人怀着 “无限秋风思”,才不自觉地移情于景,感觉对岸青山似曾相识,仿佛是故乡。而这一发现,又反过来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故乡的思念。
艺术特色
诗中有画:前两句从近及远进行即景描写,以茅亭为中心,描绘出松下茅亭的凉爽、汀沙云树的苍茫,构成了一幅意境淡远的松亭晚眺图,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体现了 “诗中有画” 的特点。
借景抒情:后两句诗人借 “秋风思” 的典故,以及 “隔水青山似故乡” 的景象,将自己浓烈而复杂的思乡之情融入其中,既有似曾相识的神往,又有不期而遇的欣喜,还有虽 “似故乡” 却非故土的喟叹,情感内涵丰富。
独特意境:前两句的画面描绘可通过绘画呈现,但后两句中诗人心中的 “无限秋风思”,以及面对青山时引发的联想和复杂思绪,是画笔难以展现的,这正是诗歌独特的意境所在,体现了诗歌抒情的直接性,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彼时彼刻的心境。
【《题稚川山水》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题稚川山水》原文及翻译赏析08-10
《题稚川山水》诗词赏析06-23
思乡诗题稚川山水赏析11-05
《题稚川山水》戴叔伦唐诗鉴赏范文11-01
题菊花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题柳》原文及翻译赏析01-30
题菊花原文、翻译及赏析01-04
《题柳》原文及翻译赏析07-01
题君山原文赏析及翻译12-19